
圖為新疆——西北主網聯網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重要組成部分,沙洲750千伏變電站。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秀鳳 攝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秀鳳
汽車在茫茫戈壁中穿行,挺立的風機分外耀眼,這片不毛之地蘊藏了豐富的風光資源。近年來,甘肅省風能、太陽能開發成績顯著,但裝機容量迅速增長的同時,消納和送出成為瓶頸。由此帶來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棄風、棄光現象。
日前,中國環境報記者深入玉門、瓜州、敦煌等地調研采訪了解到,地方對于風光資源的開發寄予厚望,但電網配套相比快速發展的新能源電站,仍遠遠滯后。而無論當地政府部門、新能源開發者還是電網企業,都在期盼更通暢輸送通道的建成。
迅猛發展的“風光”產業
日照時數長、風能資源豐富的河西地區迎來發展機遇,“追風逐日”速度喜人
7月23日,位于甘肅省瓜州縣的國投酒泉第一風電有限公司北大橋東風電場的監測系統顯示,當天平均風速為13.6m/s,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夏季難得的“好風”。當天,甘肅風電發電出力和日發電量再創新高,全網風電發電量達到7231萬千瓦時,占當日發電量和用電量的20.1%、25.3%。
“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是甘肅省提出的戰略目標,號稱“風電之都”的酒泉正在著力打造國內首個千萬千瓦風電基地。目前,酒泉已經超額完成一期516萬千瓦裝機任務,累積風電裝機達到550萬千瓦,二期800萬千瓦工程正式啟動。“
玉門市能源局副局長史玉寶告訴記者,從1997年甘肅省第一個風電項目——玉門風電實驗項目建成投產,到2007年的10年間,玉門的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1萬千瓦,而到2012年底,這一數字增長到192萬千瓦,“今年一定會達到200萬千瓦以上”。
從玉門往西148公里,就是瓜州縣,這里的風電建設也正如火如荼。2006年開始風電開發,截至目前,瓜州已建成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405萬千瓦,其中并網390萬千瓦。
“追風逐日”是現在酒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縮影。截至今年6月,甘肅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突破百萬千瓦大關,達到105萬千瓦,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3.5%,這標志著甘肅成為僅次于青海的全國光伏發電容量第二大省。
風光無限但通道有限
電網建設周期更長,多方期待酒泉至湖南的特高壓輸電線路
“打造千萬能源基地,推動經濟轉型跨越發展”,巨大的宣傳板立在敦煌光伏發電項目觀光臺上,對面就是建于2009年的敦煌中廣核10兆瓦并網光伏項目,這是我國首個大型光伏并網特許權示范項目。項目負責人接受采訪時坦承,從今年5月開始,電站50%的發電受限。“我們是特許權項目,本來說電量可以全部上網,但這只是口頭承諾,最后沒有落實。現在電網送出能力有限,大家都上一半,堅持到明年,希望會有改觀。”
相比而言,玉門中節能風電場要幸福得多,其20萬千瓦特許權招標項目的發電量可以全額上網,不會受限,而同在一個風電場的30萬千瓦項目同樣正面臨受限問題。
酒泉地區風電、光伏受限比例大概有多大?記者采訪中得到的答案不盡相同,在30%~50%之間。但各地對于風電、光伏項目的開發熱情絲毫不減,“受限是暫時的,未來的發展前景很好”。加快外送通道建設,是記者此次甘肅采訪期間聽到最多的呼聲。
今年7月,連接新疆與西北主網的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投入使用,可增加酒泉風電、太陽能電力送出能力,緩解甘肅新能源出力受限情況。但是,這是促進“疆電外送”的重要項目,甘肅的新能源只能“搭個順風車”。第二通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甘肅風電、光伏發電受限的問題,各方面對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工程的期待更為急切。
然而,記者了解到,甘肅省電力公司原計劃在今年6月拿到酒泉至湖南的800千伏特高壓工程的“路條”,年內獲得核準并開工建設,但現在“路條”仍沒有消息。這讓電網方面也頗感無奈。
本地消納能力不足也是酒泉地區風電、光伏發電受限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提高本地消納能力,玉門、瓜州等地開始承接產業轉移、引進高載能行業,比如煤化工、電解鋁、水泥等。
甘肅省電力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黃強曾撰文指出,新能源建設規模應與市場消納能力、負荷水平相適應,新能源建設還應與外送通道建設銜接,最終實現電源、電網、電力市場的協調一致。在沒有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的前提下,應控制河西新能源發展規模與節奏。
要學會新能源的思維模式
充分認識新能源特征,通過多種措施,提高風電、光伏發電利用效率
2011年2月以來,酒泉地區頻繁發生大批風電機組脫網事故,對甘肅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嚴重影響。對此,國家電網甘肅電力公司認真總結風電大規模脫網原因,加強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全面推動風電廠涉網安全整治工作。
記者到達瓜州時,甘肅省電科院的工作人員剛剛完成對北大橋東風電場的低電壓穿越測試。他告訴記者,瓜州縣已經有22家風電場完成了這一測試,還有兩家風電場需要進行這樣的測試。
風電、光伏發電的迅猛發展,給電網運行和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1月12日,甘肅新能源智能有功控制系統正式投運,這是對甘肅原有風電智能有功控制系統的升級改造,增加了對光伏電站的上網控制,實現了對風電、光伏電站的聯合協調控制。
據介紹,這一系統根據電網運行情況可進行適時協調,實現對風電、光伏的實時聯合控制及智能調度,合理安排新能源上網,最大限度滿足新能源上網需求,有效提升了風電機組、光伏矩陣的利用效率。
新能源時代來臨,但電網對新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也引起人們質疑,尤其在冬季棄風嚴重的時候。“問題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人們對新能源時代的本質特征認識不足,仍然用傳統對待化石能源的思維模式和技術方法對待新能源時代的問題,是不能達到預期的。”華北電力大學校長劉吉臻說。
在我國,能源建設通常會形成很多“基地”,然后要求電網企業配套建設輸電線路,確保電力滿負荷、穩定、高效送出來。但是,1000萬千瓦的風電基地,與1000萬千瓦的火電基地、水電基地是不同的。
劉吉臻認為,新能源具有間歇性、隨機性等本質特征,這決定了新的能源時代的特征,新的思維模式、技術手段的形成和發展都要基于這一特征;而且一定要站在國家長遠生產、消費能源的層面,從規模、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形成新的適合于中國國情的能源生產、供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