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暗中也能傳送數據的可見光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研究人員為可見光通訊(VLC)賦予全新的功能,透過將傳送的數據編碼成一種人眼無法察覺但可經由光電二極管偵測的超短頻率脈沖,使得可見光也可以在光線暗淡或黑暗的環境中傳送數據。
研究人員的想法是充份地利用可見光,即使是在白天室內燈光經常關閉的情況下。此外,依賴可見光的行動用戶很清楚傳送光源至接收機有多么耗電。因此,研究人員利用現成可用的低成本LED與光電二極管,設計出一種新穎的數據編碼與LED驅動機制。研究人員在此過程中面對各種挑戰,例如他們必須設計一款有效的驅動電路,能以夠快的反應速度(僅幾奈秒)實現最低延遲,并提高低成本光電二極管的增益(改善通訊距離)。
此外,還有一款優化的輕量級調變方案,可在超低功耗LED的工作周期內盡可能編碼至最大位數,同時,研究人員也開發出一款穩健的解調方案,能夠可靠地從光脈沖中擷取位。
研究人員將這項人眼不可見的VLC計劃稱為‘DarkLight’,它可實現1.6kbps的數據率,支持高達1.8m的通訊距離,而且還可使LED前端功耗從19.8W大幅降低至104mW。而且,研究人員采用的是500ns光脈沖以及僅0.007%的LED工作周期實現,使得DarkLight LED幾乎和“關斷”狀態的LED沒什么分別。
研究人員指出,DarkLight拓展了VLC的適用場景,因為它本來只是VLC鏈路可能無縫切換的某種特殊模式。這種模式讓以光為基礎的通訊途徑始終開啟,而無論實際的光照亮度如何。有趣的是,DarkLight還可根據環境光調整其LED工作周期,使其得以在最大周期下作業,同時保持讓人眼無法察覺的亮度。
研究人員還著眼于接收器如何同時從多個LED發射的光脈沖中譯碼位,以及根據每個LED用于編碼數據的時隙組合,在不同的LED中差異化多個同步的位串流。接下來,研究人員希望提高DarkLight的數據速率和范圍,進一步探索更高階的LED和光電二極管,以便找出DarkLight的最終極限。研究人員甚至考慮更先進的驅動電路設計,例如脈沖成形技術,可用于產生較短但更高的光脈沖。此外,這種新的VLC編碼機制也適用于IR,為人眼的安全降低IR能量,而這也是研究人員未來要研究的方向之一。
2 植物藍光反應的初始過程被查明
藍光受體隱花色素控制的生理響應

隱花色素藍光響應的控制模式
10月21日,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韓國全南大學等組成的國際共同研究小組宣布,查明了植物藍光響應的初期過程。據指,植物細胞核內存在的藍光受體“隱花色素”在接受藍光后會通過“二聚體化”激活,而BIC1蛋白質會阻礙二聚體化,調節隱花色素的活性。對植物而言,光不僅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源,而且還是用來探知周圍光環境的信息源,使多個光受體不斷得到進化。其中,隱花色素就是一種重要的光受體,控制著植物的眾多藍光響應,比如脫黃化(使黃化的子葉以及變成豆芽狀的植物恢原)、花芽形成、避陰反應(伸長莖部,向更好的光環境生長)等。
隱花色素有CRY1和CRY2兩種,在接受藍光被激活后會控制多種基因的表達。但藍光使隱花色素激活的分子機制至今未能查明。另外,脫敏作用(在持續的光刺激下,原有的反應消失)機制也一樣,以前只知道CRY2被激活后會迅速分解,但CRY1和CRY2共同的脫敏作用機制一直未能查明。此次研究使用擬南芥的全長cDNA過量表達系統“Thaliana FOX Line”,對藍光響應低的變異體實施了篩查。結果發現了對隱花色素信號傳導起抑制性作用的“BIC1(Blue light Inhibitor of Cryptochrome1)基因”。BIC1與隱花色素結合后,會完全阻礙隱花色素磷酸化以及隱花色素控制的多種基因表達控制等與隱花色素信號傳導相關的反應。
另外,CRY2接受藍光后會“二聚體化”。二聚體化的CRY2在受到磷酸化后,會與信號傳導因子SPA1及CIB1結合,控制多種基因的表達,誘導與藍光相應的形態變化(藍光響應)。而BIC1阻礙了CRY2的二聚體化形成。這些結果表明,依存于藍光的二聚體化形成是承擔隱花色素初期反應的重要過程,而BIC1通過阻礙隱花色素的二聚體化,在之后抑制了隱花色素的磷酸化等一系列的反應。隱花色素控制著各種農作物的重要性狀,因此此次研究有望在今后為作物量的生物質性增收等做出貢獻。
3 利用細菌制造光源或成可能
利用細菌制造光源或許很快將成為可能。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一組學生正嘗試將電子工程學和合成生物學結合起來,以創造“電子—生物”電路。
這些學生將經過基因改造的發光大腸桿菌轉變成類似于燈泡的東西。當細菌經歷來自微型微生物燃料電池(一種通過利用細菌活動產生的電能充當電池的設備)的熱應力時,這種燈泡便會打開。該項目在日前于美國波士頓舉行的國際基因工程機器設計大賽(iGEM)上亮相。
該團隊設計了當被引入電流或42℃的熱源時因一個熒光基因的表達增強而發光的大腸桿菌。他們還設計了將燈泡和電源連接在一起的電路,以期創建能像樂高積木一樣很容易組合起來的裝備。
盡管他們無法在最后一輪的測試中讓燃料電池激活燈泡,但團隊成員Ollie Burton表示,其主要目標是創建一個工具箱,以鼓勵其他人基于該想法繼續開展研究。
“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開源的。”Burton表示,“它更關乎在我們設定的基礎上其他人能夠做什么,而不是我們自己設計出任何變革性的東西。”
在弗吉尼亞州諾福克經營一家DIY實驗室的合成生物學家Jameson Dungan認為,該項目“就像我們首次從真空管過渡到晶體管。晶體管做了和真空管相同的事情,只是以不同的方式。這就像生物部件重建了電氣部件的功能一樣。”
生物黑客和DIY科學家一直在倡導開源研究的想法。就iGEM本身而言,它還促進了實驗室之間的交流,并且將建立一個標準化、可兼容的“零件”(DNA序列)數據庫,以供各團隊在試驗中使用。
4 色彩度提高了2倍的高彩色LED
西鐵城電子株式會社于10月20日發布公告稱,開發出了照明用LED的第二代CITILED Vivid系列高彩色LED產品,它比第一代產品色彩度提高了2倍,它們將在10月27日開始舉行的“2016香港國際照明展”上進行展出,并預計在2017年春天進行量產
5 一流標準尺寸的7070大功率LED
LED照明組件制造商Plessey宣布推出其新的7070大功率LED系列。PLW7070產品充分利用了其專有的硅基氮化鎵MaGIC技術,并提供業界一流的標準大功率LED封裝尺寸,擴充了現有的i2LED大功率產品系列。
光纖拉絲塔用紫外LED光固化系統
由復旦大學團隊研發的光纖拉絲塔用高效紫外LED光固化系統完成了技術上的創新突破,僅需原本五分之一的能耗,就能實現高一半的光纖生產速度。據介紹,絕大部分的光固化油墨經該系統的照射,短短幾秒就能固化。如此高功率密度、低能耗的創新技術將使光纖行業的生產制造實現飛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