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 政策要有“預”

都說車展是車市風向標,本屆上海車展新能源汽車的亮眼表現,讓人們對中國新能源車未來發展充滿期待。不過,正所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能源汽車也許是因為太亮眼而晃了眼,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有一些看不清的地方。比如,今年初新能源補貼退坡與公告重審,令一些車企猶豫不決,導致今年新能源乘用車出現低產銷狀況。雖然業內人士認為這只是暫時現象,但這凸顯了一個問題:新能源車受政策影響頗大,有的車企甚至患有政策依賴癥。
本屆車展期間,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舉辦了主題為“2017新能源汽車銷售與服務”的研討會,有與會者就指出,目前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政策方面存在該管而沒管好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三包”問題。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迅猛,但與之相適應的“三包”政策卻未能跟上節奏。根據規定,傳統的汽車在“三包”中僅涉及到傳統燃油汽車的主要零部件發動機、變速箱等,但是這些并不屬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而新能源汽車的核心“三電”即電池、電機和電控在傳統的“三包”中又沒有涉及。因此,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不斷增加,消費者和車企每年在這些方面都會產生大量的糾紛。
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發展道路上的曲折,有著很多“人為”的因素。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要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在政策制定上就要有“預”。由于新能源汽車在技術方面的迭代速度在加快,迭代周期在縮短,因此主管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增加政策的彈性和可預見性。
就補貼政策而言,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初期發展的普及階段,還是要有的,現在一下子全面退出效果顯然并不好。盡管有許多新能源車企是依靠政策補貼、行業補貼等來實現生存和盈利的,這樣的發展模式滋生了很多問題,甚至出現大面積的騙補情況,但這并非是由補貼政策本身造成的,而是政策制定時考慮不周,存在漏洞,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有鑒于此,今后在補貼政策方面應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成功的政策模式,建立基于補貼時間和車輛總量控制的退坡式補貼機制,規避為補貼盲目或變相擴產,引導企業根據市場來決定其產量,真正做到對產業初期發展的扶持。同時,政府補貼重心既要放在研發領域,鼓勵技術進步,也要體現在消費者身上,形成里程掛鉤的補貼機制。
補貼政策之外,在包括流通服務在內的其他環節,應盡量避免出現“滯后”情況,制定政策要有預判性和超前意識。相關職能部門和研究機構要針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和行業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涉及標準、研發、檢測等業務,開展廣泛深入的研究和論證工作,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我們相信,基于我國政府掌握、動用公共資源、社會資源的優勢,經過對前期政策的糾偏,在新能源領域會不斷出臺更具合理性的新政策,以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向更為健康、更具可持續性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