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低碳環保節能建筑。我國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較為普遍。據統計,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社會總能耗的28%,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碳。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建筑能耗還在持續上升。因此,必須健全完善低碳工程建設標準,大力發展低碳環保節能建筑。赤峰市從2009年開始,對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節能65%設計標準,從開工、施工和竣工驗收“三個環節”實施“四不準”的監管措施,即沒有按照節能標準設計不準許開工建設,沒有建筑節能專項施工方案不準許施工,沒有經監理工程師簽認的建筑材料不準許使用,建筑節能專項驗收不合格不準許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形成了設計審查、節能備案、施工許可、質量監督到驗收備案全過程的閉合式監管體系。幾年來,累計建成節能建筑工程5286項、3348萬平方米,每年節約標準煤53.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43萬噸。
加快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開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不僅是降低能耗、節約能源、實現節能目標的需要,也是減少污染、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廣大人民的迫切需要,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利民工程。赤峰市冬季較長,年平均氣溫不到9℃,且老舊小區建筑圍護結構缺乏保溫措施,普遍存在能耗高、冬天室內溫度低的問題。從2010年開始,赤峰市抓住被國家確定為全國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重點城市的機遇,借鑒和吸收先進國家和先進地區的經驗,采取政府補貼、政策引導的方式,結合舊小區改造,把建筑節能改造同樓房保溫、庭院管網改造、小區道路及庭院綠化硬化、環境整治和設施配套同步實施。3年累計改造舊小區20余個,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422萬平方米,改造后的居民房屋冬季室溫提高5℃左右,每年節約標準煤6.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4萬噸。改造后的小區居住環境文明、整潔、便利,面貌也得到了極大的改觀,被群眾稱為最惠民的民生工程。
規模化應用可再生能源。我國北方地區云霧少、日照時間長,太陽能和地熱資源豐富,開發成本低,應用前景廣闊。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具有節約能源、節省費用、美化建筑外觀、提高生活舒適度的特點,應該大力推廣、規模化應用。近年來,赤峰市對于新建、改建、擴建的12層以下居住建筑和需要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的公共建筑,統一設計安裝了太陽能熱水系統,并與建筑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新建的學校、醫院、酒店等公共建筑均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在公共照明中積極推廣使用太陽能路燈和太陽能交通信號燈,取得了非常好的節能效益。承擔了60多個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項目,總建筑面積544萬平方米,主要采用的技術類型包括太陽能光熱、地下水源熱泵、地下溫泉余熱梯級利用、污水源熱泵、工業余熱回收利用等,每年可節約標準煤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1.36萬噸。
積極推廣建筑節能技術。常規的外墻外保溫技術主要是聚苯板薄抹灰系統、外墻無機保溫漿料保溫系統,由于防火等級要求,聚苯板薄抹灰系統已不能滿足建筑市場要求,而單一的無機保溫漿料保溫系統又很難滿足建筑節能標準要求。為了進一步推行建筑節能,要大力推廣外墻外保溫技術、外墻夾心保溫技術和建筑墻體自保溫技術,重點發展建筑墻體自保溫技術體系和模塊建筑節能技術體系。積極推廣新型門窗節能技術,建筑工程門窗均采用斷熱鋁合金中空玻璃門窗、塑料中空玻璃門窗等節能門窗,禁止使用非節能門窗。
低碳生活不僅僅是市民的自覺行為,更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積極引導和推行。因此,要按照提高節能標準與開發可再生能源并重、政策引導與市場推動并舉、推廣建筑節能新產品與規范市場相結合的原則,以建筑節能為抓手,推進綠色低碳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品質。
(作者系赤峰市市長)